唯品会营收/GMV/订单数/MAU连降4个季度  降本稳利润恐难持续

  炒股就看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出品: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

  作者:新消费主张/cici

  2022年第三季度,唯品会的营收规模、活跃用户数、平台订单数、GMV均同比下降,至此已连续下滑4个季度,依旧难言增长。

  然而,在此情况之下,公司的净利润却同比增长168.40%,主要原因或在于两方面:(1)2021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近50%,净利润高增源于低基数;(2)公司降本效果显著。不过,若营收规模、活跃用户、平台GMV、平台订单量依旧持续下跌,仅依靠“节流”效应,唯品会的净利润高增似乎并不具备可持续性。

  营收规模、活跃用户数、订单数、GMV连降4个季度

  2021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率达到阶段性高点51.11%后,唯品会的营收增长率便开启了持续下滑之路,2021年第四季度后,公司营收规模甚至开启了负增长模式。2022年第三季度,唯品会实现营收216亿元,同比下滑13.3%。至此,公司营收规模已连续下滑4个季度。

  然而,若从经营侧数据来看,在疫情有效控制的2021年第一季度后,唯品会的GMV、各个口径统计累计用户数的增长率早已出现了接连下挫的形式。

  2022年第三季度,唯品会的活跃用户数为0.41亿人,同比下降6.51个百分点。相比阿里巴巴10亿活跃用户、拼多多7亿多活跃用户,5.88亿活跃用户数,唯品会的活跃用户数较小。但在公司2021年财报中披露,公司累计已有约4.98亿注册会员,最终活跃用户数却仅为0.41亿元,或说明公司用户留存率并不高。

  除了活跃用户数相比较少之外,唯品会的活跃用户数也已连续下降4个季度,这对于活跃用户本就少的唯品会并不是什么好事,活跃用户数的下降或也是平台订单数量下降、季度GMV下降的根本原因。

  与活跃用户数的同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的是,唯品会的季度订单数量和季度GMV的同比变化。2021年第四季度后,唯品会季度订单数量、GMV总额均连续四个季度下降。

  2022年Q3唯品会订单总数为1.68亿件,同比下降2.66个百分点;季度GMV为376亿元,同比下降6.47个百分点。

  对于营收规模同比下降的问题,唯品会在财报中解释称,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新冠疫情复发,消费者需求疲软所致。公司连续4个季度营收、用户数量、GMV、订单数量下降,除了疫情因素外,恐怕还有成长性不足的问题。

  降本增利润恐难持续

  与营收表现不一致的是,公司净利润却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。报告期内,公司共实现净利润约17亿元,同比增长168.4%;Non-GAAP(非通用会计准则)净利润16亿元,同比增长55%。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或在于两方面:(1)2021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近50%,净利润高增源于低基数;(2)公司降本效果显著。

  首先,公司三季度净利润的高速增长部分原因在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。2021年第三季度,唯品会的净利润为6.28亿元,同比下降49.51%,甚至是近3年最低的季度利润值。在此基础上,2022年的业绩增速更为明显,达到168.40%。

  其次,唯品会在营收频频下降的同时,依旧保持高速净利润高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成本费用的控制。

  财报显示,本季度唯品会营业总开支由去年同期的292.03亿元下降至274.2亿元,减少了17.83亿元,同比下降15.37%;总运营费用从去年同期的42亿元降至37亿元,同比下降13.9%;其中,营销支出更是接连下降,降为5.724亿元,同比下降53.9%,营销费用率由去年同期的4.76%降至2.64%。

  综合这两方面原因,我们或不难理解,为何唯品会能在营收及多项经营指标下降的同时,保持高净利润增长。但是,对于电商企业,开源效果或许要大于节流,如何吸引扭转活跃用户数接连下降、平台GMV总额接连下降的局势,或许比降本显得更为重要。

  若营收规模、活跃用户、平台GMV、平台订单量依旧持续下跌,仅依靠“节流”效应,唯品会的净利润高增似乎并不具备可持续性。

  唯品会的“特卖难题”

  唯品会,都是好牌子,天天有三折。”十年前,唯品会靠品牌特卖冲出一片广阔天地,成功登陆纳斯达克,并在上市后两年时间,公司市值更是从3亿美元上涨至百亿美元,成为国内第四大市值的互联网公司,一时风光无限。

  然而如今,唯品会虽每年仍能维持盈利,但似乎已经被“Z时代”所忽视,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,活跃用户数、订单数量、平台GMV已连降4个季度。而这与唯品会昔日引以为傲的垂直优势、特卖优势的消失有着紧密的联系。

  第一,消失的价格优势。唯品会现在最吸引消费者的,还是“特卖”,打折的名牌、轻奢是平台最大的卖点。然而,随着直播电商、社交(拼购)电商的兴起,唯品会的价格优势越来越不明显。

  一方面拼多多、淘宝、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把补贴做成了长期生意,将低价策略进行到底,唯品会上的消费者自然被分流了相当一部分;另一方面,直播带货、工厂直卖等销售渠道,更是凭借KOL的极高溢价能力及中间成本的缩减,也将低价做到了极致,更是对以“特卖模式”为主的唯品会降维打击。

  第二,阴晴不定的价格变化、所售商品仅能保留20分钟,昔日优势变劣势。使用过唯品会产品的消费者,可能知道,唯品会所售产品加入购物车后,只能保留20分钟。这在曾经也是唯品会引以为傲的功能,因为这样不仅方便库存管理,还能给消费者一种迫切的感觉。

  可目前,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改变,往往习惯加购后,过一段时间再进行付款,唯品会却坚持20分钟清空购物车的设置让很多消费者难以适应;除此之外,唯品会平台上物品价格变化大,据相关消费者投诉,唯品会平台甚至还多次存在保价期内降价的情况,价保形同虚设。

  或许是出于这些原因,一批“Z时代”消费者正加速离开唯品会。活跃用户数多季度下降,唯品会似乎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存量用户运营上。例如今年三季度,唯品会围绕付费会员“超级VIP”消费偏好与个性化需求,为超级VIP提供长期、稳定的深度折扣;同时又为会员提供了更多除折扣以外的会员权益与增值服务。

  但目前从公司三季报订单数量、平台GMV表现来看,仅仅深度挖掘存量用户价值或难突破公司增长瓶颈。

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,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,与本网站无关。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。 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